千禧年

 找回密码
 立即注册
查看: 122|回复: 3

春晚舞蹈《只此青绿》出圈:《千里江山图》何以“独步千载 ...

[复制链接]

1

主题

1

帖子

3

积分

新手上路

Rank: 1

积分
3
发表于 2022-11-27 16:41:24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春晚上的舞蹈诗剧《只此青绿》灵感来自北宋卷轴画《千里江山图》。2017年9月,在故宫的“千里江山——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”上,《千里江山图》首次全卷打开,面向公众展览,它是青绿山水发展史上的巅峰之作。在感慨、赞叹它的无与伦比之余,还有很多谜团在等待着学界抽丝剥茧,一一解开。
本文写于展览之时,刊于《三联生活周刊》2017年第42期。

记者 | 薛芃
“千里江山——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”开幕的第一天上午,故宫午门前的广场上就挤满了前来观展的人。中午11点赶到,需要排上4个小时的队,才能一睹《千里江山图》的风采。由于人流量大,每一个参观者只能在这幅近12米的长卷前驻足几分钟,刚被它的气势和绚烂迷了眼,还没缓过神来,就得带着遗憾匆匆离开了。


2022年春晚的舞蹈诗剧《只此青绿》这就是一件“明星展品”的魅力。上一次故宫引起连夜排队观展热潮的“明星展品”是2015年“石渠宝笈特展”中的《清明上河图》,这次的《千里江山图》创作年代略晚于《清明上河图》几年,也是同一时代的作品,但面貌迥异,成为北宋不同风格绘画的两座巅峰。


王希孟其人


《千里江山图》,北宋宫廷画师王希孟绘,绢本大青绿设色,纵51.5厘米,横长11.9米,现藏于故宫博物院。由于是长卷卷轴,观看的最佳方式是随着卷轴的缓缓打开,画面空间逐渐推移,一点一点将形色收入眼中,所有细节起伏最终汇成一个壮观的场面。上世纪50年代、80年代,1999年和2013年,这幅画曾四次公开展出过。在以往的几次展览中,由于展陈条件有限,作品都只是部分打开。由于这次特殊的展览,故宫为《千里江山图》定制了新的展柜,使这件作品首次全卷打开,以全貌展现在公众面前。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【按住图片左右滑动可看全图】王希孟《千里江山图》,绢本青绿设色,纵51.5厘米、横1191.5厘米,北京故宫博物院藏视觉上的冲击与震撼之外,绘者王希孟的传奇人生成了《千里江山图》最神秘的注脚。王希孟究竟是谁?他为何能受到宋徽宗的亲自指导?这幅巨制又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创作的?又为何英年早逝?王希孟的人生包裹着重重谜团,很多疑问至今在学界都没有定论,甚至无从找寻线索,这些后世拼凑出的零星故事又为这件作品的传奇增添了新的维度。“18岁的天才画家”成了王希孟的标签,因为除此之外,人们并不知道他更多,而这个标签又如此惊艳。如今谈到王希孟的身世,都会从《千里江山图》上蔡京的跋文入手。这也是唯一的入口,目前可考的有关王希孟的直接记载只有这几十字的跋文。在此之后,所有有关他的评述也都是在此基础上推演得出的。故宫博物院书画部副研究员,也是本次“青绿山水画特展”策展组组长王中旭在接受本刊专访时强调了王希孟的特殊性:“他跟其他画家不一样,他这个人只是通过一张画流传下来,而不是通过画史流传下来的。”


蔡京是北宋权臣,《宋史》将他列入《奸佞传》中,后世对他的评价也都是负面居多。从熙宁三年(1070)开始入仕为官,历经宋神宗到宋钦宗,蔡京几度沉浮,四次出任朝中宰相。政和二年(1112),蔡京再次出任宰相,辅佐宋徽宗赵佶,这一年,也是记载中王希孟完成《千里江山图》的一年。次年,徽宗就将这幅十分满意的巨制赐予了蔡京,这时蔡京的官职全名叫作尚书左丞相右仆射,位高权重。蔡京在题跋中写道:“政和三年润四月一日赐。希孟年十八岁,昔在画学为生徒,召入禁中文书库。数以画献,未甚工。上知其性可教,遂诲谕之,亲授其法。不逾半岁,乃以此图进。上嘉之,因以赐臣京,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。”《千里江山图》没有题款,这短短不到百字就是我们所知道的王希孟的一生,然而蔡京只是写到“希孟”,这更像是字而非名,很长一段时间内,没有人知道他姓什么。关于他的名字,学界有几种说法。一说姓“希”名“孟”,这一推测最不可信,因为百家姓只有“郗”字,并无“希”字;一说姓“赵”名“希孟”,因是同姓,才得到皇帝特别关照,至于“希孟”两字,更像是字而非名。故宫博物院前副院长杨新在《关于〈千里江山图〉》文中考证说,清代官员、收藏家宋荦在朋友梁清标家里看到《千里江山图》后,写下一首《论画绝句》:“宣和供奉王希孟,天子亲传笔法精。进得一图身便死,空教肠断太师京。”这个名字也就沿用至今了,我们姑且叫他“王希孟”。


蔡京的题跋根据蔡京的记载,他收到这件作品时,王希孟已经18岁了,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画完了这幅长卷,再加上装裱、呈上的时间,王希孟作画的时候也就17岁。在重重谜团中,可以确定的是,这件巨制是宋徽宗亲自调教出来的,也是希孟按照宫廷趣味和徽宗喜好创作的。王希孟初入画学当学徒学画,“画学”相当于宋徽宗创办的“皇家艺术学院”,虽然仅存世23年(1104~1127年),但为中国绘画的发展贡献了不少人才。根据河南开封市艺术博物馆保存的地图文献来看,当时的画学虽在宫城之外,但紧邻宫墙,设在都城开封内很核心的位置。画学的成立也与蔡京有关,1104年,在他的督办下,“画学”“书学”“算学”“医学”四学成立,成为当时宫廷兴办教育的一桩好事。大约1110年,经过三年的“画学”学徒生涯,王希孟并不是出众的学生,并没有进入翰林图画院,而是被分到了文书库,这是整理中央赋税档案的库房。故宫博物院研究员余辉的《回到王希孟作画的历史现场》一文指出,王希孟在这里每天的工作就是“用大纸做长卷”,不停地抄写档案。这时练就的“长卷抄功”,某种程度来看反倒有助于日后希孟把控长卷作画的基本功。



2022年春晚的舞蹈诗剧《只此青绿》在文书库期间,王希孟将自己的画作数次呈献给宋徽宗,徽宗觉得他画得一般,但有潜力,值得一教,便亲自“诲谕之”。《千里江山图》很可能是徽宗交代的一个“命题作业”,王希孟在半年之内,拼命赶工,大概是得到了御批,才得以放下文书库的其他工作,专心作画。虽然画作出自他笔下,宋徽宗却是最大的幕后推动者。王中旭解释道:“在宫廷书画的创作中,宋徽宗的干涉性是很强的。他会干涉这个画家该怎么画,运用什么风格,甚至表现什么,他有很强的主导权和控制权。”而王希孟又是一个竭力想有所作为的年轻人,因此会努力揣度圣意,贴合皇上的想法和审美趣味。如此看来,所谓亲自“诲谕之”也并非就是好事,或者说,王希孟就是宋徽宗手中的笔,画下了帝王心中的山山水水。《千里江山图》完成之后,徽宗非常喜欢,石青、石绿的大气典雅正是皇家偏爱的面貌。而王希孟画出《千里江山图》的1112年,也是宫廷绘画的黄金时代,李唐、朱锐、胡舜臣正当年,张择端刚画完《清明上河图》和《西湖争标图》(失传)不久,宋徽宗自己也画出了著名的《瑞鹤图》。然而,本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中大有作为的王希孟,英年早逝又成了另一个谜。


宋徽宗赵佶《瑞鹤图》,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宋荦在写下那首诗的同时也写下一段附注:“希孟天姿高妙,得徽宗密传,经年作设色山水一卷进御,未几死,年二十余,其遗迹只此耳。”二十出头就去世,成了王希孟传奇的终结。一种说法是,他成于《千里江山图》,也死于《千里江山图》。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完成面积近6平方米的画作,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少年而言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,他耗尽了体力和精力,日夜加程,在完成两三年后病故。另有一说,在《千里江山图》之外,王希孟还画过一幅《千里饿殍图》,内容大概类似《流民图》,流民失所,食不果腹,体现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破败不堪,与《千里江山图》的恢弘气派完全相反。画好之后,进献给了宋徽宗,宋徽宗看过之后勃然大怒,下令处死了王希孟。种种推断和故事都是基于蔡京的题跋和清代的零星记载得来的,加上宋徽宗、蔡京等人的相关史料丰富,后世从这些材料的夹缝中,依稀拼凑出了王希孟的轮廓,形成现在“18岁天才画家”的传奇人生。


展柜里陈列的《千里江山图》然而,学界还有另一些声音对此画提出了更大的质疑。比如,艺术史学者曹星原认为,这幅巨制可能是清代梁清标拼凑伪造而成的。原因一是蔡京的跋,其宽度和高度都与原画比例不相称,且跋的下部有明显破损痕迹,可能是后世拼接而成,蔡京题跋的并非这幅画;二是梁清标的印盖在了几处跋与画的相交处,类似“齐缝章”,以掩盖拼凑的痕迹;并且这幅画由一个十几岁的学徒少年在半年内完成,宋、元、明都没有人提过王希孟,清代也论述甚少,疑点重重。王希孟和《千里江山图》留给了后世太多想象空间,至今很多问题都没有定论。在此之前,我们姑且按照学界主流的说法,将这幅画看作是王希孟的传世杰作,因为就目前来看,真迹的证据更胜一筹。且不看那些身世疑云,这幅画从各个方面来欣赏都是异常精彩,值得仔细品味。


何以“独步千载”?


元代浦光在《千里江山图》的题跋中写道:“自可独步千载,殆众星之孤月耳。”他认为在枣庄学舞蹈青绿山水中,这是一幅众星捧月的画,前无古人,后无来者。这评价高得足以把王希孟放在独孤求败的位置,那么这幅画究竟好在哪里?为什么如此重要?



2022年春晚的舞蹈诗剧《只此青绿》抛开传奇性的因素,枣庄美术培训以一种客观学术的眼光来看,王中旭认为有以下两个重要方面:第一,它是青绿山水中面貌最出色的一件。整件作品设色以石青、石绿为主,着色面积大,饱和度高,这在所有传世的青绿山水中都是独一无二的。即使过了900多年,颜料依然保持很高的纯度,使整个画面鲜亮,透着皇家的辉煌气质。从绘枣庄舞蹈培训画表面的一些细微剥落的地方可以看出,石青、石绿的颜料是很厚实的,这与传统的中国水墨或浅绛都差异很大,可以说是与水墨画法反向的另一个极端——将色彩用到极致。如今看来,这样经久未衰的色彩得益于宋徽宗的赏赐。石青和石绿是矿物质颜料,造价成本极高,即使是达官显贵也不会舍得将它们用在一张十几米的绢布上。王希孟绘《千里江山图》,所有的绘画材料都是宋徽宗赏的,当然也包括这块价值不菲的“宫绢”。据余辉分析,《千里江山图》与宋徽宗自己绘的《瑞鹤图》相比,两幅绢的高度、材质和色泽几乎是一样的,而同一时期的《听琴图》、李唐的《江山小景图》等几件重要的宫廷绘画的画绢都几乎一样,都出自当时统一规格的织机织出的上等宫绢。


李唐《江山小景图》(局部)御赐的顶级颜料和宫绢为这件作品的诞生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,好在王希孟没有辜负。他以高纯度的青绿色彩来表现山石结构、山势起伏,并非易事,尤其是以色彩表现山的阴影,这不是中国山水画擅长的方式,在这一点上,王希孟技法精妙,拓展了青绿设色新的可能性。第二个重要因素在于,它是一件出色的江山图长卷。“江山图”无疑是帝王喜爱的,宋徽宗虽然不擅治理江山,但他对于如何用艺术的方式表现江山是个行家,眼界也很高。通常认为,《千里江山图》表现的正是徽宗“丰亨豫大”审美观在山水画上的完整体现。虽然“丰亨豫大”是蔡京蛊惑宋徽宗坐享天下财富的说辞,致使朝野腐朽不堪,但在艺术创作上,它成为当时的一种审美取向,这种气势恢弘的宫廷趣味枣庄学美术,有别于徽宗对细腻的写实风格的追求,反而是在后世美学研究中常被忽略的一种审美趣味,这一点恰恰在《千里江山图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。长11.9米,高51.5厘米,如此巨大的尺幅,站在绘画者的角度来看,也是难以驾驭的。找一件参照物对比,比《千里江山图》略早数年的《清明上河图》长约5.28米,高25厘米,不到《千里江山图》的一半。王希孟要作此画,就要做到胸中有丘壑,所有山水的走势、屋舍人物的分布如何连贯统一,大概是对一个经验并不丰富的年轻画师最大的考验。


张择端《清明上河图》(局部)王希孟将整个画面统一在初夏时节,瀑布高悬,溪水涌泉,阳光初照,满山吐翠,一场暴雨刚过。据学界推测,画中应该是江南山川景象,看似山与山相似,千篇一律,其实也是有规律可寻的。山峦整体由七大组群山构成,每组皆有一座主峰,诸多辅峰簇拥在周围,其间点缀着屋宇、行人。在卷首一组“序曲”之后,第一组和第二组山峦之间以长桥相连,将观画的视线自然而然地引向另一组山间深处。其后的群山之间,或以江中摇曳的小舟为连接,或留较大一片水面空间,给整体画面制造出疏密的节奏感。第五组的主峰达到全画最高的顶点,而后逐渐和缓下来,到了第六组、第七组,画面中已是水面占据大半,山势不再那么陡峻,远山显得更清雅温润。从“序曲”到结尾,王希孟仿佛在用青绿色彩创作一场交响乐,正如郭熙在《林泉高致》中讲到山水画应有的体裁样式:“高山而孤,体干有仆之理,浅山而薄,神气有泄之理。此山水之体裁也。”意思是说,高山倘若孤立,山体便会有扑倒的可能;浅山倘若单薄,就少了精神气韵。高低远近错落有致,有主峰的巍峨,也有辅峰的陪衬,才是一幅有精气神的山水画。试想,当宋徽宗第一次缓缓打开卷轴,看到面前这幅绚烂的“江山图”时,应该是非常激动的。作为帝王,他欣慰坐拥这样的江山,作为书画爱好者,这幅画足以让他看到一个年轻人的才气,和自己治下画院、画学的丰硕成果。



2022年春晚的舞蹈诗剧《只此青绿》约1110年,宋徽宗完成了《雪江归棹图》,描绘冬日的寒江雪色,有“李郭”山水画的影子,这也是现存宋徽宗唯一一幅山水图卷。从《千里江山图》的山石走势来看,王希孟想必是见过徽宗这幅山水图的,以传统的散点透视法,略带俯视的角度横向展开一幅全景式大山大水。余辉认为王希孟在《雪江归棹图》的构图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山脉的走向,“全卷群山绵延,远近高低各不同,若即若离,变化丰富而不凌乱”。《清明上河图》和《千里江山图》两幅巨制创作年代相差不久,描绘的都是繁华盛世,却又都是给帝王看的“繁华盛世”,虽有相似的背景,但两者面貌完全不同。王中旭向本刊解释了两者之间本质的差异:在《清明上河图》中,桥梁、码头、茶馆、货郎都清晰可辨,“它本质上是一幅风俗画,大家可以看到街这边有一家卖肉的,那边是卖丝绸的,每一个细节都能看懂。但《千里江山图》相对来说更雅致,欣赏的门槛也更高一些,得有更高的知识储备和审美趣味”


《雪江归棹图》(局部)因此,从写实的角度来看,《清明上河图》胜在事无巨细的细节刻画,力图像照相机一样,还原都城东京(今河南开封)的繁荣市井生活,对后世来说,这不仅是一件珍贵的艺术作品,更是一份难能可贵的翔实史料。相比之下,《千里江山图》要理想化得多,它不是场景还原,更不是面景写生,而是有原型为依托的理想型山水。亭台、寺观、磨坊、院落,赶驴的商队、玩耍的孩童,这些细节也有所体现,但不是主角,它们有节奏地散落在大山大水之间,成为画面的点缀,让山水更有灵气。此外,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傅熹年在《〈千里江山图〉中的北宋建筑》一文中指出,这幅长卷是宋画中表现住宅和院落全景最多的一幅,在这一点上,《清明上河图》并未提供很多住宅全景和布局的信息,因此,透过《千里江山图》,可以更细致地梳理出北宋的民间建筑形制。这两件作品,一幅是现实主义的巅峰,一幅是“丰亨豫大”的理想景象,也恰好是北宋末年宫廷绘画的两个方向。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1

主题

5

帖子

10

积分

新手上路

Rank: 1

积分
10
发表于 2025-4-5 05:11:36 | 显示全部楼层
看起来好像不错的样子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1

主题

3

帖子

7

积分

新手上路

Rank: 1

积分
7
发表于 2025-4-11 06:38:44 | 显示全部楼层
顶起出售广告位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0

主题

5

帖子

7

积分

新手上路

Rank: 1

积分
7
发表于 2025-5-5 11:21:02 | 显示全部楼层
顶顶更健康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立即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