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
在《原神》架构的虚拟世界提瓦特大陆,有一座充满了东方特色和中式美学的港口,璃月港。
这里三面环山,一面靠海,港阔水深,终年不冻。发达的经济和安逸富庶的生活,也不断滋养着璃月人民的艺术品位。
人们在茶余饭后最喜欢的娱乐方式,就是前往和裕茶馆,点一壶茶,听上一段璃月戏。
璃月戏历史悠久、名家辈出。云堇,就是一名新生代璃月戏演员。云先生出身曲艺世家,自幼跟随母亲学艺,长大以后加入了璃月最大的戏曲社团“云翰社”。凭借甜美的唱腔和灵动的表演,成为璃月港炙手可热的当红花旦。用茶馆老板范二爷的话说就是,您猜怎么着,云堇亮一嗓子,净赚的摩拉都够茶馆吃一个月的,真是盖了帽了我的老baby!
除了演戏,云堇还擅长剧本创作。原创作品《神女劈观》不仅深受璃月人民追捧,还打破了次元壁垒,在三次元的世界也掀起了一阵“戏曲狂潮”。
这段长度不到200秒的视频,由国家一级演员、荀派花旦杨扬老师配唱,将传统京剧唱腔融入现代音乐,余音绕梁、韵味十足。一经发布便引起热议。在油管,播放量超过700万,评论达到了1万多条。在B站就更不用说了,播放量早就突破了2000万,更是引发了一场“二创魔神大战”,各路名家纷纷入局,相继出现老生版、越剧版、黄梅戏版,当然还有更魔幻的唢呐版和编钟版。让人目不暇接、叹为观止。也让沉寂已久的戏曲艺术,以一种全新的方式,重新回到年轻人的视野。
大家好,我是新人up老张,欢迎回来。本期视频,我们来聊聊璃月戏在现实中的原型,京剧。看看这一门具有200多年历史的艺术形式如何诞生,又凭什么能在梨园行众多戏曲门类中脱颖而出,被称之为“国粹”。随着时代的变迁,历代京剧名家经历了怎样不为人知的故事?云堇身上具体都有京剧元素,泛娱乐时代,不断被蹭的“京剧流量”能否真正引领一场中国版的“文艺复兴”。
<hr/>京剧中的京字,虽然指的是北京。但是北京却并不是京剧的发源地。京剧真正的故乡,是千里之外的扬州。
在封建王朝时期,食盐是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,从春秋时代开始均由国家专卖。而扬州由于地处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,既是南北交通要道,也是两淮盐区的行政和转运中心。地理位置和产业政策上的双加持,让这座江南小城迅速崛起。到了清朝乾隆年间,扬州已经发展成全国的经济重镇,地位堪比今天的上海。同时,也催生了一大批富可敌国的盐商。其中,又以徽籍盐商势力最为庞大。
而徽商向来有着“贾而好儒”的文化传统,在赚取大量的财富以后,自然会产生娱乐方面的追求。蓄养家庭戏班、互相攀比炫富便成为扬州盐商中非常普遍的风气。由于这些戏班的投资者是徽商,因此也被称为“徽班”。
全国的戏曲艺人听闻徽商的财大气粗以后,也都纷纷加入徽班,一时间,京腔、秦腔、徽调、二黄腔等等南腔北调全部汇聚到了这里,扬州便成为了南方最大的戏曲行业中心。徽班也发展成以徽调、二黄为主,兼容各种地方戏的综合性演出团体,既有文戏,也有武戏,上至王侯将相、下至才子佳人,世间万象、人情冷暖都被徽班艺人移植到了戏曲舞台。无论是演员实力,还是道具布景,徽班都是无可争议的的“江南戏曲圈第一天团“。
而在北京,剧坛曾经的王者昆曲已经开始走下坡路。当时的戏曲主要分两类,雅部和花部。雅部指的就是昆曲,是官方认定的正乐。其他戏种全都归为花部,也叫乱弹。不过,昆曲虽雅,但是曲调单一,初听惊艳,听久了难免审美疲劳,想换换口味,整点刺激的。
只不过当时没有互联网、甚至电视也没有,想看点新鲜的玩意儿只能干等。直到1790年,让北京市民翘首以盼的新剧终于来了。
这一年,恰逢乾隆皇帝八旬寿辰,朝廷举办了一场叫做“百戏进京”的大型文艺汇演,各个地方都要派出自己的代表队赴京演出。而盛名在外的扬州徽班,自然是人们关注的焦点,因此丝毫不敢怠慢。经时任闽浙总督伍拉纳和大盐商江春精心谋划、层层选拔,最终组建了一只名为三庆班的”全明星阵容“,代表扬州北上祝寿。
由于声腔种类丰富、内容取材广泛,三庆班在北京一炮走红,王公大臣和黎民百姓都很喜欢,热度高居不下。因此,三庆班在祝寿演出结束以后,并没有返回扬州,继续留在北京民间表演。
其实这点不难理解,换做是今天的酒吧歌手和网络主播,能在京城一炮走红,谁还会舍得离开呢?
看见三庆班在北京大获成功,陆续又有十几个徽班北上京城,并且每一个徽班都有身怀绝技的领军人物。来到北京以后,艺人们又开始交流切磋、取长补短,并且建立了自己的科班,培养后备人才。
当然,和今天练习时长两年半就能出道的流量不同,“徽班练习生”没个十年八载的基本功打底,根本没机会登台。想在台上唱主角,更是得扒下来几层皮。
由于徽班艺人大多来自南方,在京城并无根基,想要生存下去必须报团取暖。经过漫长的人才整合,到了嘉庆末年,形成三庆、四喜、春台、和春四大徽班。并且四大徽班各有所长,内容并不雷同,都有自己的看家本领。
当时的人们是这样形容的,三庆的轴子,四喜的曲子,和春的把子,春台的孩子。意思是三庆班艺人最多、阵容最强,擅长驾驭三国水浒这种大型IP;四喜班的艺人昆曲唱得好,和春班以武戏见长,春台班擅长培养青年演员,主打青春偶像剧。
虽然今天大家普遍认为,四大徽班进京是京剧诞生的标志,然而当时徽班的表演内容更像是借鉴多种地方戏的“缝合怪”,和真正的京剧有很大区别。直至道光年间,一批唱汉调的湖北艺人加入徽班,才逐步形成以西皮、二黄为主要声腔的剧种--皮黄戏,也就是后来的京剧。
这里给大家科普一下,所谓的西皮二黄,指的是京胡的两种定弦方式。京胡有两根弦,里弦和外弦,西皮定的是LA和MI,二黄定的是SO和RE。前者用于叙事,后者用于抒情。
<hr/>清王朝从乾隆开始,后面的连续几任皇帝无一例外,全都是京剧戏迷。尤其是慈禧太后,不仅嗜戏如命,而且相当专业。
根据一份无法考证的史料,慈禧当时是这么说的“老北京早上起来啊,嘿,就这么一出,就得听京剧,那叫一个地道!”
为了让皇上太后随时随地过戏瘾,紫禁城内部还专门设置了戏曲表演机构--升平署,对,就是歌舞升平的升平,平时由太监们负责演戏,偶尔也邀请一些民间艺人担任客座教授,一来是给太监们说说戏,二来是在老佛爷面前露露脸。
在老佛爷面前演戏,绝对是个高风险伴随高收益的的工作。传说她老人家有个习惯,喜欢一边看戏本一边听戏。艺人演的好,自然重重有赏。要是发挥失常或者触犯规矩,老佛爷瞬间就从“榜一大姐”变身“人皮恶魔”,轻则打板子,重则驱逐出宫。
更可怕的是每每到了入戏太深的时候,经常人戏不分,和台上的角色进行跨次元互动。比如曹操这种奸臣角色,老佛爷到了兴头上就会临时叫停,安排人把饰演曹操的演员毒打一顿,作为忠君爱国宣传教育重要手段。
虽然做法有些偏激,但也正是因为皇家贵族的这份狂热,让京剧在清末民初走向了盛世。大大小小的戏园子开始遍布京城,人人爱听,人人爱唱,举国追捧。上至宫廷王府,下至平民百姓,能哼几段京剧那就是身份和品位的象征。
就像曾经的的香港乐坛孕育出“四大天王”一样,飞速发展的京剧圈也诞生了程长庚、谭鑫培、梅巧玲等等一众大咖,合称“同光十三绝”。
不过,对京剧艺术做出的贡献,并不能掩盖清政府的昏庸无能。无论是李鸿章的洋务运动,还是光绪皇帝的百日维新,都无法阻止大清走向走向死亡。1911年,辛亥革命的一声炮响,彻底终结了满清政权,也把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送进了历史。
然而京剧作为旧时代的产物,却并未跟随时代一同被埋葬,反而在下一个时代里被推向了巅峰。
<hr/>民国时期,西方思潮传入中国,让这片古老的土地开始从封建开始走向现代。女性观众得到了解放,她们可以像男人一样,大大方方走进戏园子里听戏。
对于女性观众来说,唱功是次要的,她们也未必听得懂什么是西皮,哪个叫二黄,京剧演员俊美的长相才是真正吸引她们的地方。因此,以梅兰芳先生为代表的“四大名旦”便成为了新一代爱豆。
在舞台上,他们是妖娆艳丽的娟娟女子。在生活中,他们又是西装革履的谦谦君子。自然受到少男少女的狂热追捧。
并且四大名旦也都有自己的粉丝团,捧梅兰芳先生的叫“梅社”,捧尚小云先生的叫“醉云社”。当时粉丝给偶像应援有个专有名词,叫捧角儿。捧角儿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,有文捧,也有武捧,文捧就是粉丝为偶像作文写诗,然后去各大报刊投稿发表。武捧就是成群结队去戏园子里占座,等到角儿出场的时候带头叫好。
梅兰芳身边更是有一群高端粉儿组成的团队--梅党。由于他们大多来自金融界和文化界,在资金、剧本创作以及社会关系方面,给梅兰芳和整个京剧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帮助。
比如银行家冯耿光,既是梅先生声名鹊起的幕后总策划,也是负责给梅先生打理财产的理财专家。
再比如知名学者齐如山,青年时期在欧洲学习戏剧理论,回国后也把西方理论融入了中国传统戏曲,为梅兰芳先生编排了大量新戏。《嫦娥奔月》、《天女散花》、《洛神》这些梅派经典剧目全部出自齐如山之手,可以说齐如山和梅兰芳堪称民国版的“方文山与周杰伦”。
并且1917年到1935年期间,在梅党的运作之下,梅兰芳先后赴日本、美国、苏联演出,第一次把京剧带出了国门,在全世界的人们面前展示了东方文化特有的魅力,所到之处,万人空巷,一票难求。
尘世间,男子阳污,女子阴秽,独观世音集二者之精于一身,欢喜无量。在外国人看来,舞台上的梅郎,以男子之身却将女性的柔美演绎地出神入化,如同一只翩翩起舞的精灵。
然而,艺术的海外闪耀并不能抵挡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长枪短炮。1937年7月7日,日寇发动卢沟桥事变,抗日战争全面爆发,战争带来的灾难让京剧的发展陷入停滞。解放战争时期,社会环境依然动荡,大批名角纷纷改行,京剧走向了关乎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。
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,不仅让中国社会走上了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,也让京剧艺术走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。
<hr/>

照片上这个精神矍铄的老头是我的外公,退休之前是省艺校的京剧老师。老人家生于民国时期的苏州,6岁学艺,8岁登台,主工武生行当。
新中国成立以后,国营剧团取代了旧社会的戏园子,外公也顺应时势,加入南京新宁实验京剧团,时任剧团团长是“四大名旦”之一尚小云的长子尚长春先生。
50年代初,外公跟随剧团走南闯北,在全国各地流动演出,所到之处都受到当地老百姓的热烈欢迎。
1955年2月,剧团来到了黑龙江省的一座边陲小城佳木斯表演。城市虽小,但这里却有着异乎寻常的京剧氛围。
事实上,早在1898年,京剧就传入了佳木斯。到了1912年,由于松花江航运畅通,佳木斯一带农林矿产丰富,人口骤增。因此,许多关外的京剧名家都在佳木斯留下了自己的足迹。
外公他们的那次演出,赢得了观众的满堂喝彩。人们对尚长春的喜爱更是无以言表。也正是因为佳木斯人民对京剧的热情,让尚长春做出了人生的重大转折,带领包括外公在内的一众演员,加入了佳木斯京剧团。不断壮大的演员阵容,让这座来自小城市的京剧团成为全省乃至全国闻名的京剧表演团体。
然而,京剧毕竟是封建社会的产物,许多剧目的内容和新社会的标准存在明显的差距。因此,戏剧工作者根据新时代的需要,编排了大量反应革命精神的现代戏。
从今天的视角回看,现代戏虽然具有很强的政治说教意味,但是并不缺乏艺术性。毕竟扮演的是革命英雄,演员的形象必须英俊漂亮,伴奏方面普遍使用气势恢宏的交响乐。《智取威虎山》这出戏,还引入了西方芭蕾舞的工作。
像《打虎上山》、《智斗》这样的经典唱段,既是一代人的集体回忆,也是百听不厌的上乘之作。
不过,这场现代戏运动却逐渐沦为反革命分子捞取政治资本的工具,外公也和当时的很多京剧演员一样,被戴上“牛鬼蛇神”的帽子,传统剧目纷纷被禁演,只有《智取威虎山》、《沙家浜》等8出现代戏可以正常演出,史称“革命样板戏”。
文革结束以后,随着中国社会的拨乱反正,以京剧为代表的的传统文化得以重见天日,舞台上百花齐放,观众们热情高涨,京剧再现了昔日的辉煌。
而此时的外公,却已过不惑之年。十年光阴,足够消耗掉一个武生演员最宝贵的青春年华,他再也不能像年轻时候那样登台献艺了。在有关部门的统一安排下,外公全家搬到了省会哈尔滨,在省艺校从事教学工作。时至今日,虽然老人家已届耄耋之年,仍不乏戏迷票友登门拜访。
受外公影响,我的母亲也是一名资深京剧戏迷,只要她在家,电视屏幕永远锁定在CCTV戏曲频道。但是到了我这一辈,虽然偶尔也听京剧,对于魁智、李胜素这些京剧名家也非常崇拜,却没能继承外公的衣钵和母亲对京剧的那份狂热。
原因有两点,一是天然条件实在是不过关,在我眼中自己的颜值巅峰是2016年,不过坐在外公旁边感觉自己就像个小屌丝,何况那年外公已经84岁了。二是因为,在我出生的八十年代末,流行音乐、香港电影已经传入中国,这些更加商业化的娱乐形式,如同洪水猛兽一般不断冲击日渐衰老的京剧。
爱听戏的人少了,愿意学戏唱戏的人就更少。于是,京剧从昔日的大众娱乐项目沦为了一种小众艺术,甚至需要国家进行专门扶持。而回到民间,京剧又因为缺乏商业运作,演员阵容青黄不接,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摇摆不定,无法满足年轻人的审美需要。大家都认可京剧的“国粹”地位,但又少有人愿意为之消费。
换句话说,这是京剧行业最好的时代,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和国家名片,得到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。这也是京剧最坏的时代,2010年京剧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这本应该是属于京剧的荣耀。不过,“遗产”两个字又说明什么呢?说明它老了,说明它不属于这个时代了,说明它已经成为只能束之高阁被人瞻仰的符号,说明它的传承和发展已经成了问题。
<hr/>在很多人看来,《原神》是国产游戏文化输出的代表作。而璃月港和云堇的人物设定又是这波输出里面最核心的部分,因为加入了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东西。
不过,《原神》却并不是第一个引入戏曲元素的国产游戏。早在2016年,《王者荣耀》就推出了项羽和虞姬的“霸王别姬”京剧皮肤。只是因为游戏模式的问题,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。
换句话说,没有京剧元素,项羽还是项羽,虞姬还是虞姬。对于一款5V5的MOBA游戏来说没什么影响。但是《原神》作为一款开放世界游戏,呈现给玩家的必须是一个相对丰富完整的世界观,没有京剧元素,云堇就不再是云堇,璃月港也就少了很多“中国味道”。
事实上,在璃月世界架构之初,主创团队就计划推出一个具有京剧元素的角色。2018年,就已经完成了云堇的原画设计和3D制作,又经过的几年的反复修改打磨,最终在今年年初才正式与玩家见面。
由于《原神》拥有众多的海外玩家,需要兼容不同地域的文化。因此在人物的设计上并没有照搬京剧舞台上的行头,而是把京剧元素进行了拆分,又根据游戏的整体风格进行了二次重组。
服装方面,云堇的常服整体上依然是西方的萝莉装,又加以绒球、云肩这些能够代表京剧的配饰进行点缀。动作方面,也把京剧武旦表演中的旋子、打出手、亮相和云堇的战斗机制进行了巧妙融合。有特色的而又不突兀,最大程度照顾到国内外玩家不同的文化背景。
最精妙的就是”璃月戏“这个概念的设定,借鉴京剧而又不等同于京剧,脱胎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。既能自圆其说,也让游戏玩家在潜移默化之间接受了中国的传统文化。
先接受,才会喜欢。有了喜欢,才能真正走进迷人的京剧世界。传统京剧不正是因为缺乏创新,没能跟上时代而走向落寞么?
不过,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我国综合国力的日渐强盛,人们内心的文化自信也在与日俱增。
文明求同,文化存异。中国新一代的年轻人正在用自己更理性、更开放、更包容的心态,与自己、与社会、与世界对话,他们也在用自己的方式为传统文化写下新的注脚。前有有王珮瑜先生创办“瑜音社”,把京剧带进了综艺节目,后有上戏416女团,用京剧唱腔翻唱古风歌曲,给年迈的京剧注入青春的活力。
网络上也出现《三堂会审伽利略》、《哈利波特》、《哆啦A梦》等等新编戏,让人觉得既新奇又好玩。
是的,好玩才是走进京剧世界的大门,敢把京剧拿来玩才是打开那扇大门真正的钥匙,玩透了才能给京剧带来真正的创新。
就像《神女劈观》中的那句唱词一样,曲高未必人不识,自有知音和清词。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,一千个人心中也一千种对京剧的看法。让它跨越了一个又一个时代,陪伴这个民族走过百年的荣辱兴衰,也见证这个国家走向复兴的伟大征程。
京剧之雅,不是曲高和寡,是唱念做打的演绎背后,一代又一代京剧人对生活的感悟,对艺术的执着,对历史的传承。
京剧之俗,也不是下流低俗,是西皮二黄交错之间,用最朴素的辩证哲学,包容纷繁的世间百态,诉说五千年灿烂文明中的那些悲欢离合。
我想,这才是老祖宗真正想要留给我们的东西。
(全文完)
参考资料&文献:
1.https://zh.moegirl.org.cn/云堇
2.https://www.bilibili.com/video/BV1cK4y1p7AL?t=4.2(梨园春秋:尚长春与佳木斯的不解之缘)
3.《戏曲中国·京剧漫话》,石呈祥
4.《京剧大师梅兰芳》,金开诚
5.《京剧史话》,崔伟
6.《京剧的魅力与时尚》,张永和
7.《徽商与明清文学》,朱万曙
8.《以网游为载体的中国传统文化输出研究-以《原神》云堇角色设计为例》,冯鸣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公众号:老张爱思考(ID:ssrlz88)
知乎:说书人老张
B站:老张爱思考
三十几岁的男人比二十几岁的少女更有魅力,不是么? |
|